椰炭改性滌綸纖維(以下簡稱椰炭纖維)是將椰子外殼的纖維質加熱到1200℃,生成活性炭,再與聚酯混合并添加其他化學物質制成椰炭母粒,并以聚酯為載體稀釋抽成椰炭長纖及短纖維。獨特的異型結構使椰炭纖維具有極強的吸附能力和良好的吸濕透氣性。本文對椰炭纖維的表觀形態(tài)特征、一次拉伸斷裂性能、吸濕性能、摩擦性能和卷曲性能進行了測試并與滌綸纖維進行了對比,結果如下。 從圖1、圖2可看出,椰炭纖維的縱向有多條連續(xù)分布較深的條紋和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點,不同于平直光滑的滌綸纖維;截面形態(tài)為四葉形結構,表面有不規(guī)則的裂縫。在普通的生物顯微鏡下清晰可見,與平直光滑、圓形截面的普通滌綸纖維有明顯不同(纖維的形態(tài)結構是由紡絲孔決定的不能作為定性鑒別椰炭纖維與滌綸纖維的依據(jù)),這種獨特的異型結構和椰炭粉的加入利于氣體通過,制成織物有良好的透氣性能和吸濕導濕性能. 椰炭纖維和滌綸纖維在干態(tài)和濕態(tài)下一次拉伸斷裂性能指標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椰炭纖維的干態(tài)、濕態(tài)斷裂強度均明顯小于滌綸纖維,其中干態(tài)為滌綸纖維的78.8%,濕態(tài)為78.5%;干態(tài)、濕態(tài)斷裂伸長率均大于滌綸纖維,其中干態(tài)為滌綸纖維的1.19倍,濕態(tài)為1.22倍,表明椰炭粉的加入造成纖維應力分布不勻,薄弱環(huán)節(jié)增多。其斷裂強度較低,伸長率有所增大,而椰炭纖維的初始模量與滌綸纖維基本相近。 圖3、圖4是椰炭纖維和滌綸纖維在干態(tài)與濕態(tài)下拉伸的應力應變曲線(選擇原則是最符合各纖維的拉伸平均值,且曲線又比較平滑)。曲線顯示,剛開始拉伸時,椰炭纖維與滌綸纖維的應力應變基本接近(初始模量基本相同),但隨應力和應變單調增加,滌綸纖維的應力明顯高于椰炭纖維,而哪炭纖維的應變明顯大于滌綸纖維,另外,椰炭粉的加入使纖維的延伸性有所改善,但不影晌彎曲剛度和柔軟度。 椰炭纖維的回潮率實測值為1.02%,是普通滌綸纖維的2.5倍,原因是椰炭顆粒有吸附功能,加入后纖維的吸濕性得到改善,靜電效應小,有利于紡織加工的順利進行,用其制作的服裝穿著舒適,服用性能好。 纖維的摩擦抱合性質不僅直接影響纖維加工的全過程,還關系到紡織品的質量。在紡織加工過程中,經常存在纖維間、纖維與機件之間的相對運動,從而產生摩擦問題。纖維摩擦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其成卷、梳理、牽伸、卷繞等工藝,并影響紗、布的質量。通過測試纖維摩擦性質對預測纖維可紡性和紡織品服用性能都具有重要意義。椰炭纖維和滌綸纖維的摩擦性能測試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靜態(tài)摩擦因素還是動態(tài)摩擦因素,纖維與不同材料的摩擦規(guī)律均為纖維與纖維<纖維與金屬輥<纖維與膠輥;側試結果還表明:在纖維與纖維、纖維與膠輥摩擦中,椰炭纖維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摩擦因數(shù)均小于滌綸纖維,表明其平滑性好于滌綸纖維;而在纖維與金屬輥摩擦中,椰炭纖維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摩擦因數(shù)均大于滌綸纖維,故在紡紗過程中要注意選配不同材料的導紗件,以改善椰炭纖維的摩擦性能。 由表3可知,椰炭纖維的卷曲數(shù)、卷曲率、卷曲彈性回復率和殘留卷曲率均小于滌綸纖維,表明椰炭纖維的抱合力、卷曲的恢復能力和卷曲牢度稍差于滌綸纖維. 結語 1、椰炭纖維的縱向有多條連續(xù)分布的條紋和不規(guī)則黑色斑點,截面形態(tài)為四葉形,表面有不規(guī)則的裂縫. 2、椰炭纖維的干態(tài)、濕態(tài)斷裂強度均小于滌綸纖維;斷裂伸長率大于滌綸纖維,初始模量與滌綸纖維基本相近。表明椰炭粉的加入使纖維的延伸性有所改善,但不影響纖維的彎曲剛度和柔軟度. 3、椰炭纖維的回潮率為1.02%,為普通滌綸纖維的2.5倍,表明吸濕性能好于滌綸纖維. 4、纖維間、纖維與膠輥摩擦中,椰炭纖維的靜、動態(tài)摩擦因數(shù)均小于滌綸纖維,表明其平滑性好于滌綸纖維;在纖維與金屬輥摩擦中,椰炭纖維的靜、動態(tài)摩擦因數(shù)均大于滌綸纖維,故在紡紗過程中要注意選配不同材料的導紗件,以改善椰炭纖維的摩擦性能. 5、椰炭纖維的卷曲數(shù)、卷曲率、卷曲彈性回復率和殘留卷曲率均小于滌綸纖維,表明椰炭纖維的抱合力、卷曲的恢復能力和卷曲牢度稍差于滌綸纖維.